■聚焦幼小科学衔接
走进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正光小学,在图文并茂的校园地图指引下,可以看到参照6—7岁儿童视线安放的路标、指示牌依然很新,涂鸦区、扎染区、科学区、民间游戏区,满满都是孩子们学习、游戏与探索的痕迹……
2022年,碧江区教育局印发了《铜仁市碧江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指导手册》,并逐步建立起“齿轮型”联动的体制机制、“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三级抱团”的教研模式。一年来,碧江区以构建衔接机制为重心,以改革评价方式为推手,以整合教研资源为要件,全力推进幼小科学衔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抓住机制建设关键,形成政策动力
成立领导小组、推进小组,实地调研,搭建管理框架、人员架构,建立工作制度、考核制度、教研制度,组建专家团队……这是碧江区为全面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做的前期准备。
“横向破冰、纵向贯通”的“齿轮型”联动,是碧江区探索出的幼小衔接工作机制。“教育、民政、市场监管、公安等各部门,打破壁垒,横向联系;‘区—责任区—园、校’形成‘金字塔’式三级推进网格,区级统筹,责任区、幼儿园与小学纵深推进,逐级结合发展实际建立工作方案、机制,各级之间相互关联,形成联动。”碧江区教育局局长杨伟解释说。
在碧江区学前教育办公室主任叶小伟看来,“幼小衔接不只是小学、幼儿园的事,还是老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大事,只有完善机制、高位推进,才能解决多年沉积的难题”。
在横向联动、纵向推进的工作机制下,碧江区将规范办园、办学行为,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作为幼小衔接的重要任务。
“区直各部门组建综合治理队伍,部门联动、明暗结合,规定动作+自选动作灵活组合运用,走访、排查、督导、抽查、社区调研等交替使用,动态监管民办园、培训机构办学行为。”碧江区教研室学前教育教研员马尼娅说。
记者了解到,为规范办学行为,碧江区要求幼儿园、小学建立大班毕业生档案、幼儿流失清单、追踪记录,对儿童流失去向、流失原因进行详细摸排,并逐级上报。综合治理队伍开展明察暗访,对违规机构予以关停或停业整顿等处置。
抓住评价改革关键,形成支持动力
“评价的指挥棒不变,衔接就只能浮于表面。”碧江区教育局副局长田景洲说。在机制保障下,碧江区将幼小衔接与“双减”接轨,又在评价改革上出新招。
碧江区以儿童后继学习、全面发展为核心,从“行政部门—学校,学校—教师,教师—儿童”自上而下地改革了评价方式,修改了评价体系,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横向评价、纵向评价贯穿于评价全过程,他评、自评有机结合。
教育局在对学校的评价中,破除考试成绩、升学率的传统评价模式,家长、教师、儿童、社会共同参与,将衔接工作机制建立、家园校共育、双向衔接、联合教研、儿童四个准备与四个适应情况等,纳入学校教学质量、年终考核、绩效考核等指标体系。
“衔接工作中,家长关心学得好不好,教师在意基础牢不牢,学生在意学习轻不轻松。打破‘唯分论’,让孩子学习成长的三个关键人发声,是一次重大的突破。”铜仁市第六小学校长舒兴党说。
学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幼小衔接中的参与度、贡献值、创新方法、工作成效、儿童入学准备和适应情况,成为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以前我们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因为学生成绩关系到教学成绩,自从学校改变了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后,我们开始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探索的过程,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游戏,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相比以前,我们更轻松了,学生更快乐了,学习效率也更高了。”铜仁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教师谭雪说。
教师在对儿童的评价中,更加注重过程导向,记录和分析儿童学习与成长轨迹,使用个体内差异评价、档案袋评价、轶事记录评价、个性赏识性评价等方式,关注儿童个体差异与个性发展,扬长不避短,补足缺失,因材施教。
“我最担心的就是考试考不好会挨骂,没想到我们学校竟然用闯关、竞答、小组汇报、作品展示代替了考试,原来上小学也可以这么好玩,我喜欢上小学。”铜仁市实验小学一年级学生胡城彬说。
抓住联合教研关键,形成提质动力
幼小衔接是双向奔赴的衔接,幼儿园与小学必须相互了解、磨合,才能达成衔接共识。然而,幼儿园与小学数量不一、办学水平高低不同,一对一双向衔接耗时长、见效慢,一度成为制约碧江区幼小衔接工作的瓶颈问题。
碧江区“破而后立”,探索出“区—责任区—园、校”三级抱团发展的幼小衔接联合教研模式。“以原集团园为圆心,辐射半径范围内的优质园、校为龙头,其余园、校为成员,抱团发展,这是碧江区打破僵局,实现联合教研全区覆盖的大胆尝试。”叶小伟说。
区级建立联合教研制度、签约本地专家、组建指导团队、拟订指导意见、梳理教研清单、印发管理办法,统筹责任区建设、管理和指导;责任区指导幼儿园、小学“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双向协作,划分阶段重点,明确教研方向、方法;幼儿园、小学参与片区联合教研,并在责任区引领下结合本园、本校实际开展园本、校本教研。
“责任区的划分整合了片区人、财、物资源,集零为整,双‘龙头’的方式又突破了‘一言堂’的局面,保障了幼儿园与小学各自的发言权,从思想转变到合作共赢,真正实现了双向衔接。”第一责任区龙头园园长罗丽华说。
为保障联合教研实效,碧江区抓住衔接质量核心,以责任区为单位,建立教研中心、课程中心、资源中心,三个中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每个责任区建有两个教研中心,一个建在城区,供责任区和城区园、校联合教研使用,另一个建在乡镇,在片区指导下结合乡村实际开展联合教研。城乡联合教研分中有合、合中有分,聚焦共性问题,并分层、分类解决个性问题,促进各层次、各类别的小学与幼儿园,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升。
与此同时,责任区内的城区小学联合幼儿园,建课程中心,集课程开发、研究、实践、审议于一体,根据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学科教师量身定制游戏化、生活化的双向衔接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形成本校衔接课程资源。
教研中心、课程中心建好了,所需材料从哪里来?怎样有效利用材料?资源中心的再利用解决了这些难题。碧江区将原来的农村学前教育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进行重组,增加了幼小衔接资源收纳、整理、管理、共享功能,持续为责任区、教研中心、课程中心提供并更新资源。
“每个责任区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每个中心的教研成果、课程都可供片区内学校借鉴、学习,每个片区的资源又可供全区共享,‘区—责任区—园、校’模式整中有分,分中有细,细后归总,层层递进服务整体,真正实现了抱团发展。”叶小伟说。
在碧江区,随着自上而下推进、改革评价方式、建教研责任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机制不健全、衔接意识薄弱、衔接质量不高等难题正在被逐个破解。幼儿园、小学从“独立”过渡到“协同”共进,从单向被动衔接变成了双向主动奔赴,行政推动、教科研支持、教育机构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衔接机制已初具雏形。
《中国教育报》2023年04月1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