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葱郁的草木树林,清新的果香扑面而来,在蔡甸区索河街道十三堡家庭农场,一串串紫黑色的葡萄挂满枝头,但颗粒有大有小,颜色深浅不一,很不均匀。“我经常和朋友开玩笑说,这是葡萄界的‘丑八怪’,长得不好看,但尝一口就忘不掉。”农场主刘光杰说,这是纯天然生长的葡萄,没用任何药物,一边说着一边将葡萄剪下,准备这个月的订单配货。
刘光杰农场中的葡萄长得不好看,但尝一口就忘不掉。
3只土鸡、60枚鸡蛋、5斤葡萄,还有刚摘的黄瓜、冬瓜、竹叶菜……这是刘光杰给武汉市内的老客户搭配的生态套餐,每个月配送一次,已经持续了6年。
(资料图)
“7年前我回乡办家庭农场时还是个‘农业小白’,现在我也能称得上是专家了。”刘光杰笑着说,2022年,他获评武汉市农业技术(乡村)畜牧类中级职称,有了“土专家”称号,并每周在华科大高研班学习专业技能。“这个月15日,我准备响应湖北省头雁计划,前往中国农业大学进行为期15天的学习,继续加深专业知识,将健康生态种养殖的理念贯彻到底。”
想种点菜自家吃,返乡发展休闲农业
刘光杰是蔡甸人,在畜牧药品销售行业干了近20年,从销售冠军到省内总代理,2005年加盟药品厂做起了老板,小有一番成就。“在外生活太久,时常会怀念老母亲养的鸡、种的菜。”刘光杰说,“尤其是有了孩子后,对吃的东西越来越注意。”
要不回老家搞块地,种点菜自己吃?这一想法在刘光杰心里生了根。
2017年,索河街道石山堡村老书记找到他,希望他能回乡创业,带动家乡发展。在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下,刘光杰决定跳出舒适圈,回乡流转了200亩土地,发展休闲农业。他种植了水稻、葡萄、水蜜桃、有机蔬菜等果蔬,养了土鸡、大雁鹅、黑猪等,还有三个大鱼塘可供垂钓……曾经的荒地在他的规划下变成了一处处精品农园,进村游玩的人变多了,村湾也越来越热闹。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想把乡村里的绿色产品搬上餐桌。”刘光杰说,然而,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完全追求绿色生态,刘光杰要求农场里的瓜果蔬菜一律不打药、不施肥,“结果蔬菜没长起来,果树也死了一大片”。最后,在农科专家的指导下,刘光杰因地制宜,种养结合,在农场里改用农家有机肥,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现在的农场已经形成了“果林养土鸡、土鸡肥果树”的生态循环模式。
如今,十三堡家庭农场的面积扩展到了300余亩,种有20多个品种的果树,一年四季都有鲜果采摘。另外,农场里还设置了垂钓区、烧烤区、农耕体验区等,让市民下乡感受“诗和远方”。
一蛋难求,自家吃鸡蛋都要预定
农场里的土鸡和土鸡蛋,一直都是供不应求。走进十三堡家庭农场的养鸡场,记者看到,散养的土鸡正在桃树下啄食,地面上还残留着些许玉米碎渣和稻谷。刘光杰捡起一枚鸡蛋说:“农场里有2000多只土鸡,散养土鸡产蛋率很低,每天只有1000多枚鸡蛋。看得见的散养鸡,在鸡窝旁等着捡蛋,才是农村味道!”
经常有前来游玩的客户,品尝了农场的鸡蛋后,变成“忠粉”,也因此,刘光杰常常为鸡蛋不够卖而发愁。“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每一亩土地能承受的土鸡数量有限,在质量和数量中,我果断选择前者。”他笑着说,“有段时间,我们自己家都吃不到土鸡蛋,老婆叮嘱了好几次,后来没办法,只能一大早亲自守着鸡舍捡了一筐。”
8月8日上午,住在汉阳区的周先生和七八个好友,来到十三堡家庭农场,开启了一天的休闲时光。“我们经常来这里聚会,没有太多人打扰,可以烧烤、K歌、打台球……”周先生告诉记者,烧烤用的食材由农场提供,肉串都会提前一天腌制好,蔬菜则是刚从地里摘的,新鲜健康,省心又省钱。
在农场里,石山堡村村民刘金桃跑前跑后地招呼客人,她告诉记者,没有游客的时候,她的主要工作就是打理园区,空闲了便去喂喂鸡鸭。“以前收入来源就是种地,偶尔在附近打打零工,很不稳定,现在在农场做工,一个月保底工资能拿3000元,加班还有奖金,福利待遇可好了。”刘金桃笑着说。
“当初决定回来做农业,一是为了给家人朋友提供健康的蔬菜;二是能给市民提供下乡静心的场所;三是想为乡亲们做点实事增加收入。”刘光杰说,如今农场里聘请了6名常工,春秋农忙时要请100多名临时工,每年员工工资近60万元。
村民收入提高了,村湾环境也得到改善,下一步,刘光杰计划提升乡亲们的种养殖技能,让更多人掌握傍身的好本领。
来源: 长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