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四(4月20日),2023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即将正式开幕。据介绍,本届车展共吸引1000余家企业积极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车讯网从主办方微妙的“措词”注意到,这一规模已经超过上届(2021上海车展“达到36万平方米”),与疫情前曾经创造最高值的2019第十八届上海车展(超过36万平方米)相当。
(资料图片)
对本届上海车展的“奔赴”,所有的参展商,无论整车制造厂家,还是零部件供应商;无论相关行业企业,甚至各个汽车媒体,无不摩拳擦掌,都要在这个久违了的国际顶级车展上,呈现一个最好的自己。毕竟,车展之外,就是市场;市场的争夺犹如战场,挑战无处不在,挑战即是决战。
从今天(本周一)起,车讯网以“挑战・决战”为题,在本届上海车展正式开幕前,分三期(即4月17日、18日和19日)推出《上海车展前瞻》系列报道。
历经130多年的发展,汽车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受地缘政治、经济和贸易不确定性及保护主义等为汽车行业带来的挑战;又如,不同国家或地区在节能、安全,特别是环保等方面不断加严的法律法规,对汽车整车及上下游产业的挑战;还有,在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交织、过渡与存亡过程中,给企业或从业者带来认知、转换和践行等方方面面的挑战……
当然,以上都是宏观层面、大的挑战,而最直接的挑战还是在汽车市场上。
今年年初,国内汽车市场血雨腥风,乱象丛生:已经羽翼丰满、且形成一定规模优势的一家外资品牌大幅降价,众多新势力造车的“玩儿家”不得不硬着头皮跟进……而网罗一众中小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一直都难见起色的某大集团,借力当地行政力量,挑起限时限量的地域性价格战,进而引发出更大范围、各式各样的跟风:或清理库存,或名实不副,或趁机炒作……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令消费者无所适从,最终厂家、商家,当然还有买家,都没能成为赢家。
据全国乘用车联谊会数据,3月,乘用车市场零售158.7万辆,仅比上年增长0.3%;比上月增长14.3%,也是本世纪以来最弱的3月环比增速。而造成这一既成事实的,“是由消费不旺和市场价格混乱带来的观望气氛加重等综合因素影响”,乘联会这样认为。在企业层面,3月的大幅降价,并未能够让那些主动出击的企业扭转颓势。如东风本田3月销量仍比去年同期下滑15%。赔了夫人又折兵——个中苦楚,恐怕只有这一波降价的始作俑者自己心里最明白。
观全球汽车产业发展进程,产品可以慢慢“磨”,品牌可以慢慢“熬”,企业可以慢慢“做”——很多事都可以“十年磨一剑”。但是,在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时代,汽车产业的发展“唯快不破”。用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的话说,电动化的进程在加速,现在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只有在快的过程中才能超车。
王传福最初讲这话是在2021年夏。到2022年开春,在突然停止纯燃油车生产之后,比亚迪在汽车领域如鱼得水,呼风唤雨,“搅得周天寒彻”……
此前,长安、长城和吉利几乎是雷打不动的“自主三强”,奇瑞也紧紧跟随;而销量多年徘徊不前的比亚迪,往往被看做自主品牌的“二流货色”。但是,比亚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022年,比亚迪销售整车186万辆,同比增长152.46%。营业收入达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56.38亿元,同比增长1146.42%,各项核心经营指标均强势增长。
至此,比亚迪竟令人难以置信地一举超过奇瑞,超过“自主三强”,超过头部合资企业,勇夺单一车企销量第一,完成中国汽车产业具有历史意义的跨越。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国内尚有多家每年产销一万辆以下的汽车企业。即使是年产销汽车几万辆、十几万辆,即使是有实力雄厚的跨国集团“背书”的合资品牌,在严酷的市场竞争面前也已惶惶不可终日。如近来常被提及会不会退出中国市场的三菱、起亚、马自达、标致-雪铁龙;当然也有一度在造车新势力中“先飞”的小鹏、威马、天际……
结语:上海车展在即,各种挑战加剧。或生存,或倒下……所有企业无不直面现实的抉择。“汽车产业必须追求规模,还必须要快。不久,年销200万辆的或将勉强生存;而年销300万辆才能过得好一些”,一位自主品牌头部车企的营销老总,紧迫感十足地对车讯网说。(车讯网 张宇星发自北京)
相关阅读:
《上海车展热点 看东道主车企如何“证明自己”》
《上海车展热点 证明自己,“德系”为荣誉而战》
《上海车展热点 证明自己,是谁在为生存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