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翻译】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2、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
3、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
(资料图)
4、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
5、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
6、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7、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
8、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
9、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
10、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11、【出自】《齐桓晋文之事》【作者】先秦:孟子及弟子拓展资料【赏析】文章通过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表现了孟子“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和富民、教民的政治主张,也表现了孟子善辩的性格和高超的论辩技巧。
12、他的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
13、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14、这种主张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
15、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16、一是战国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战争难以避免。
17、孟子往往笼统反对武力,显得脱离实际不合潮流。
18、二是他的仁政主张完全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上,显得过于天真、简单。
19、孟子的思想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与当时的社会却有很大距离,所以是行不通的。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