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群体性癔症?
群体性癔症是属于分离转换障碍的一种精神心理疾病。
女性居多。
群体性癔症的发作与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心理因素、性格因素、生理性因素相关。
群体性癔症即分离性障碍的集体发作,一般历时数天,患者的症状相似,多发生于共同生活经历、观念基本相似的集体中,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落后、封建迷信活动较多的环境中更易发生。起初有一人发病,周围目睹者受到感应,出现类似症状。通过自我暗示和相互暗示,可短期内呈现暴发性流行。
群体性癔症以心理治疗为主,可采用认知行为治疗、暗示治疗等,必要时可予以药物治疗。
如不及时控制癔症症状,会对个体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还可引起社会混乱,加重群体恶性事件的发生,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对群体性癔症及时的识别是治疗的第一步,综合上述干预手段的使用,多数情况疗效可,但具体缓解程度要视具体患者而定。
为什么会得群体性癔症?
精神因素: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如童年期的创伤经历,如遭受精神虐待、躯体或性的摧残等。
性格因素:患者大多具有情绪不稳定、易受暗示性、自我为中心、表演性人格等性格特征。当然,有一些看上去不属于这类人格的人在强烈的精神因素下,同样也可能受环境影响,发生群体性癔症。
遗传因素:遗传学研究很不一致,有研究认为该障碍是一组多基因遗传疾病。
生理因素:目前较公认的假说有意识分离理论,即患者自我意识减弱,从而有注意力、警觉性、记忆力和信息整合能力等认知功能的异常。另一假说为高级神经活动理论,有害因素作用与整合能力差的患者,引起大脑皮层和皮层下之间功能的分离或不协调。
社会因素:在文化水平不高、迷信观念重、情绪不稳定期(如青春期、更年期)人群中,在应激性事件的刺激、缺乏正确有效的沟通等原因促发下,可能发展为群体性癔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