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昌大学团委会议室里,一群师生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学校共青团组织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工作方案,这是一份汇集众多青年师生建议和想法的成果,即将在全校范围内施行。
近年来,南昌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青年思想政治引领,带领广大青年一起,让有意义的“大思政课”变得有意思。
(资料图)
党团微课大赛“出圈”
前不久,“信仰之路”党团微课大赛在学校拉开帷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校35个二级学院团委累计举办了近百场院赛。
对于学校信息工程学院的学生颜润来说,夺得这次党团微课大赛冠军实在不易。“理论知识对我这个工科生来说,着实太难了!”为此,颜润铆足了劲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积累了厚厚的一沓笔记,也有了很多新收获,“有了理论的支撑,就能把知识点讲深讲透,能够让听众更懂、更信、更认可。”
如何让学生爱上思政课?南昌大学通过以赛促学,显著增强了思政课程的感染力、吸引力。
如今,经过历届党团微课大赛的锻炼,陆续走出了一批像颜润这样的校园“明星”。他们组建成了一支南昌大学“青年学生讲师团”,通过线上展播、线下巡讲的方式,在全校党团组织范围内开展讲授,打造校园微课文化品牌,让思政课进入学生脑中、飞入学生心中。
实践活动取得“真经”
“到这里参与志愿活动,我才知道大家需要什么,我能做什么。”即将离开井冈山黄坳乡,经济管理学院的翁曼婷满是不舍。今年暑假,翁曼婷和同学们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村民面对面交流,深入探寻红色历史,探讨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发展等相关问题。
近年来,围绕持续提升社会实践专业化、精细化和社会化水平,南昌大学积极拓展服务领域,持续“上新”工作品牌。不少学生走出校园,成为问题的解决者、群众的贴心人。
在南昌市凤凰山社区,一支由学校法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青年志愿者组建的专业普法团队,正致力于通过模拟法庭、路演等多种形式,帮助社区青少年走出法律盲区;“时间银行”主题系列项目则聚焦南昌市多个社区的老年群体,提高老年人消费安全意识。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育人实效。据统计,过去7年里,逾10万名南昌大学志愿者赓续接力,在阳光助残、社区援助、赛会服务、抢险救灾等领域贡献青春力量;3年来共组建342支暑期社会实践团队,5000余名师生参与,学校连续3年获评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连续10年组织师生赴贵州省剑河县开展“黔行”支教等实践活动,不间断开展支教助学、苗寨现状研究等工作。
校园文化抓好“小事”
开展“我为同学做件事”实践活动、组建“新生自主服务队”服务报到新生、在寒冬为考研学子送上“加油包”……“我们的工作就像一根‘扁担’,一头挑着学生,一头挑着学校。不仅要挑得稳,更要连得通。”学校学生会骨干杨润芃说。
做好青年思想政治引领,还得从抓好青年学生关注的日常小事做起。南昌大学学生会积极打造“学生会+”“3小时反馈制”工作模式,深耕权益服务阵地。学校学生会、学生社团围绕思想引领、学风建设、校园服务等育人项目,开展了“红色走读”实践活动、大学生学术科技节、大学生文化节、“香樟艺彩”艺术展演等活动,形成了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的密切联动机制,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在打造校园文化方面,共青团组织还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打造了一批“成团出道”的青年形象,并通过视频、推文、漫画和专栏的形式在“团学时空”新媒体工作室进行系统的“包装”,推广形成了南昌大学的青年特色文化产品。
南昌大学团委书记邹立旋说:“下一步,我们将聚焦立德树人‘大思政课’建设,通过青年化阐释、元素化解析、产品化创作,让更多青年参与到思政教育工作中来,也让更多青年从思政教育中受益。”
《中国教育报》2022年12月1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