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通讯员 谢丹 记者 嵇长青 陈云飞 张旭) 中午,和煦的春光照在高邮经济开发区马棚街道东湖村,一幢亮堂的玻璃阳光大棚里,红色、黄色、紫色的小番茄悬挂在架子上。扬州职业大学学生郭深奥穿着工作服、戴着手套,从藤蔓上摘下一颗颗成熟的小番茄。
这里是高邮市智慧农业清水潭示范基地,郭深奥采摘的,是今年基地的第二茬果子。采摘结束,他把刚出幼果的第三茬藤蔓往下拉到距离基质45厘米处,然后用夹子夹住。“这个高度,最利于幼果吸收水分和营养。”郭深奥说。
(相关资料图)
再等半个多月,第三茬果子就到了成熟期。夏季前,四亩地的大棚可以采摘四茬共三万多斤小番茄。郭深奥说,现代水果种植靠的是技术,轻轻松松。
就在郭深奥采摘成熟小番茄的同时,距离示范基地十多公里外的高邮科技创新中心内,示范基地负责人卞庆中正打开手机,通过APP将基地的一切“尽收眼底”。
轻松种果的背后,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指导的智能化技术。
大棚里装了大型控温装置,白天温度设定在25℃,夜晚设定在15℃;玻璃墙上安装了一台台换风扇,确保大棚里的空气流通;形似中性笔笔芯的管子,一头插在架子上的基质间,为果实源源不断输送营养液。
“这些装置的数据,都是省农科院事先设置好的。”卞庆中说,现在的“吨粮田”“万元棚”靠的就是科技,这四个大棚亩均能产小番茄8000斤。“大棚面积虽不大,但示范意义大。想要让农业种植换一种模式,让农民当‘甩手掌柜’,得先让他们看见。”
卞庆中是里下河地区农民中的一员,农技站技术员出身,后来涉入良种研发领域。从小看惯父辈农耕方式的他,心中有一个梦想——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让干农活儿不再是苦差事。
去年初,卞庆中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扬州职业大学建立合作,打造了高邮市智慧农业清水潭示范基地。
“刚拿到新品种小番茄种子时,心里也没有底,毕竟没人种过。我租下四亩大棚,前后花费近百万元。”卞庆中说,直到去年10月小番茄长出来,他悬着的心才算落下来。
“棚里的小番茄有四个品种,都是省农科院提供的种苗。和其他品种小番茄相比,新品种甜度更高,生长周期更短。”卞庆中说,等这四种番茄示范种植成功,掌握了种、光、水、肥的“大数据”后,再推广给更多种植户。“现在我们作为示范,一个大棚的投资成本非常高,而我未来推荐给农户的理想目标,是一次性投资一万元。”
“让‘新农人’在电脑前种高产田,基地正在作示范。”高邮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委员、马棚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章咪透露,街道将依托示范基地,成熟一个、推广一个,让越来越多农户种上“科技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