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扬州网讯(通讯员 许卫华 记者 吴忠祥) 大年初三一大早,屋外呵气成霜。高邮市三垛镇柘垛村的养虾户周大金走向他家的虾塘,走在宽敞的村庄硬质化路面上,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然而不久前,这条“连庄路”还是一条泥石路,车子进不来、行人不好走,直接影响了这一带的种植、养殖业发展。
“盼了多少年,村里帮我们修好了这条‘连庄路’。”68岁的周大金是个养虾的“老把式”,他承包的30多亩虾塘在村子的西面,从家走到塘口有1公里多的路程。“以前由于路难走,运送鱼虾饲料、锅炉用煤炭的车子难以进到塘口,只好远远停下,再用拖车一袋袋驳运,每年搬运的用工、用车成本不少,养殖效益相比其他交通方便的塘口,每亩要低两三百块钱。”
这一片,和周大金有相同感受的养殖户有20多户,养殖面积有400多亩。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然而对于经济薄弱村柘垛村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面对村民致富刻不容缓的呼声、村集体经济壮大的现实要求,如何算好“投入与产出”这本账呢?
“这条路铺设需要42万元,其中项目上争20万元,村里自筹22万元。”刚上任两年的村党支部书记王才军算了一笔账:随着新一轮水产养殖重新发包即将到来,如果路好走了,每亩承包金可由过去的四五百元提高到近千元。除去上争项目资金外,两三年就能收回村里造路的投资,每年还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20多万元。
去年5月,柘垛村通过平台招标后快速建成这条“连庄路”。路刚建好,村北的养虾户吴加昌便感慨道:“有了新路,我的虾塘‘增值’了,‘银疙瘩’变成了‘金疙瘩’!”
“今年我们将盘活原司徒镇牛奶加工厂的旧厂房,对外每年可得租金20万元;在原柘垛村敬老院旧址建设标准化厂房,每年可得租金10多万元。”王才军说,这样一来,每年村里近千亩的水面资源、盘活后的闲置资产,就成了具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厚实家底,村里保民生、保运转、保生产也就有了更好的保障。
让资源增效、资产增值,成了王才军的“致富经”。除了富民增收,王才军还有一个建设“宜居乡村”的计划。“环境也是生产力。”王才军告诉记者,去年村里向高邮市交通局争取到农村道路扶贫亮化工程,9个自然庄实现亮化工程全覆盖。
这不,春节期间,在外地成功创业的村民徐庆驰开车回村,绕村一周,看到明亮的道路、干净的公厕、漂亮的口袋公园,一颗回村创业的种子已在他的心中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