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多地相继发生销售抗原诈骗案件。不法分子们在微信、微博、小红书等各类社交软件上发布销售抗原信息,吸引受害者主动联系。当受害人转账后,诈骗分子便会立即将受害人拉黑。此类骗局在扬州也有发生。
【资料图】
对此,警方提醒广大群众,购买与防疫相关的药品、试剂时,应认准正规药店、正规平台,避免上当受骗。
朋友圈买抗原
市民被骗6000余元
“我都已经给她转账了,差一点就被骗了!”提起自己差点受骗的经历,刘女士仍愤愤不平。
最近一段时间,布洛芬、连花清瘟、抗原试剂等防疫药品、试剂热销,不少市民都在通过各种渠道求购,刘女士也是其中一员。不久前,她在某社交平台上发现有人发帖称“出抗原”,价格也不算贵。于是,她便立即通过私信联系上了对方。谈好价格后,刘女士加了对方微信,正当她进行转账时,页面突然提示:“当前交易存在被骗风险,为保障你的资金安全,暂时无法完成支付。”刘女士见状,赶紧关闭了转账页面,并拉黑了对方的微信。
随后,她在该平台搜索,发现不少人发帖讲述了自己因购买防疫药品被骗的经历。“幸好有提示,不然我的钱就打水漂了!”对此,刘女士表示,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提醒大家,在购买防疫药品时要小心,以免上当受骗。
记者了解到,和刘女士有着同样经历的市民并非个例,扬州已有人上当受骗。12月18日,宝应县某居民在朋友圈内看到有人正在兜售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便联系对方想要大量购买。但对方表示,因为商品紧俏,需要先付款后发货。为了尽快拿到抗原,该居民没有多想,立即向对方转账了6000余元。但对方收到钱后,立即将其拉黑,该居民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随即报警求助。
此外,此类骗局在全国各地都有发生。江苏警方通报,12月13日9时许,江苏人秦某报警称微信联系一名打游戏认识好友,采购新冠抗原检测试剂,银行卡转账6000元,对方将其拉黑,才发现被骗。
骗术揭秘
社交平台发布诈骗信息
“代购”“内部渠道”“特殊货源”……这样的表述,您最近是否经常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当心,这有可能是诈骗分子的套路!这样的套路,与此前曾高发的“销售口罩”诈骗手法如出一辙。
诈骗分子们的手法一般分三步:首先,利用社交媒体软件发布诈骗信息。从各类案例中可以看出,社交媒体软件是此类诈骗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诈骗分子们正是利用群众着急购买的心理发布信息,吸引受害者。因此,大家在微信群、QQ 群、朋友圈等平台,看到出售抗原、口罩等消息时,一定要注意甄别,切勿上当;第二步,诱导受害人直接转账。此类诈骗一般都会绕过第三方交易平台,打着“先付款后发货的”名义让受害人通过个人微信、支付宝、银行卡等直接转到个人账户,这也让购买者失去了保障。因为双方此前往往从未有过交集,受害人发现自己被拉黑、对方失联后,往往很难再联系上对方;第三步,虚假发货或利用快递打时间差。网购后,快递发货以及运输需要几天时间。因此,受害者往往无法察觉自己被骗,不能及时发现被骗而立即报警,受损资金不能及时止付,苦苦等待数日后发现被骗,为时已晚。
【警方提醒】
小心诈骗分子蹭“热度”
此外,为了蹭“热度”,诈骗分子们还撰写出了各类“诈骗剧本”。如利用信息不对称的间隙,以核酸结果异常为由,发送附有网址链接的提示短信,诱骗群众点击链接填写信息;通过短信、微信等渠道发送虚假链接,谎称凡是接种过某种类疫苗的人员,可以点击链接填写个人信息,领取补偿款2000元等。
针对这些案例,警方提醒广大群众,个人或经营主体在未取得经营资质的情况下,不得私自销售各类药品及抗原检测试剂。市民们如需购买,应认准正规药店、正规平台,“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上那些宣称有“货源”的账户,大家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切勿轻信。在生活中,不要随意点击陌生短信内的链接,更不能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如发现被骗,应及时保留证据,报警求助。
通讯员 刘丰 徐丹 记者 赵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