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扬州网讯(记者 孔茜)在博物馆参观时,不少市民经常对文物上的标签产生疑问,这些标签标记着文字或者数字,它们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记者特邀扬州博物馆文保专家对文物上的一些常见标签进行了解读。
标签实际是文物“身份证”
“博物馆收藏的文物中,并非都是独一无二的,难免会有许多同一形制或同一名称的藏品。”扬州博物馆文保专家介绍,如果没有标签对这些文物进行逐个标注和记录,就很难分清它们。标签实际是文物的“身份证”,标签可以极大提升文物保管工作的效率,工作人员能够准确快速完成相关文物保管、交接等工作。
扬州博物馆带标签的馆藏文物。
“这张‘身份证’并非简单的文字与数字组合排列。一般来说,博物馆馆藏器物上都会有一组编号,有的会有两组,分别是博物馆藏品编号和出土文物编号。”专家介绍,各家博物馆的藏品编号有区别,以扬州博物馆为例,文物编号通常是“1:123”的格式,前面的数字代表器物种类,如青铜器、玉器、瓷器,后面的一组数字则是具体的文物顺序号。
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编号“2:787”,其中,“2”代表着瓷器类别,“787”就是梅瓶的文物顺序号。
标签本身自带故事属性
在博物馆参观,大家不难发现,有些文物的标签已经明显年代比较久了,而且风格款式并不统一,为何不进行更新呢?“标签本身就具有故事性。”文保专家以扬州博物馆馆藏的一件“清·黄地绿彩团龙纹碗”为例,在这件文物上,贴有一个明显比较老旧的标签,上面写着一串数字,还有一个“奉”字。从这个“奉”字标签就可以看出,它是从沈阳故宫博物院来的。
清代黄地绿彩团龙纹碗。资料图片
除了纸质标签以外,一些文物上还会有“火漆印章”或者其他形式的标签。专家介绍,文物“火漆印章”标志,由文物局授权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使用,是中国文物出境的专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