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文玲 扬州发布记者 史盼盼
(资料图)
说起扬州的招牌美食,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扬州老鹅必定上榜。在人来人往的梅岭西路上,一家名为“时刚忘不了”的扬州老鹅店,凭借一只只皮薄肉厚、口口入味的盐水鹅,成了很多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心心念念的好味道。
17年的四季流转里,这家从路边摊跃升为网红店的扬州老鹅招牌,由时翠萍和时刚姐弟俩苦心经营。出身农村、白手起家、起早贪黑,他们用脚踏实地在扬州这座“世界美食之都”坚守下来,上演了变大变强的创业励志故事。
摆起流动摊卖老鹅
最初生意惨淡,每天都在亏本
今年50岁的时翠萍是仪征刘集镇古井人,说起自己和弟弟时刚创业卖老鹅的往事,她坚定的眼神里,有点点泪光在闪烁。
“我们没读过多少书,初中毕业后,就去河北打工了,直到2006年,母亲因脑溢血住院需要照料,我们姐弟俩才拖家带口回到了老家。”时翠萍说,回来了就得找事干,思来想去,她有了和弟弟一起摆摊卖老鹅的想法。
“扬州老鹅是一绝,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爱吃。我和弟弟打工在外,也经常怀念家乡的老鹅味道,加上弟弟之前是冷菜、熟食厨师,我也曾在外地学过盐水鹅制作工艺,我们做起来也更好上手。”有主见也有行动力的姐弟俩随即向同村做盐水鹅多年的亲戚学起了手艺。杀鹅、剃毛、卤制……有过一定基础的姐弟俩学起来很快,两个月后,便在扬州莱福花园小区附近摆起了摊。
“前期杂七杂八花了近10万元,我们一大家子忙前忙后,起初并不顺利。”时翠萍说,那时,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才能卖掉15只老鹅,很多时候只有三五只。“每天出摊都在亏本,父亲和弟弟开始打退堂鼓了。我就告诉他们,做生意是有过程的,既然我们做了,就不能轻易放弃,要做出点名堂来。”骨子里有股劲的时翠萍成功说服了父亲和弟弟,之后一家人从原料选择、味道把控等方面不断总结经验,在交了不少“学费”后,慢慢地,他们的生意逐渐红火了起来。
招牌起名为“忘不了”
一天卖出上百只成常态
2007年,为了让自己做的盐水鹅能够为更多人所喜爱,时翠萍和时刚来到了老城区靠近史可法纪念馆、天宁寺等景点的梅岭西路定点摆摊。
“这里除了老扬州多,外地游客也多,我们生意也更好做。”时翠萍说,来到梅岭西路后,他们每天都很忙碌。夜里1点在仪征老家的小作坊里现杀老鹅,再用老卤煮上3个多小时,之后把做好的盐水鹅运到扬州,9点半准时出摊,一天要卖近8个多小时。因长年累月和刀剪、锅炉打交道,他们的双手被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还有许多伤疤,都是做盐水鹅不小心剪到手或者烫伤留下的。为了铭记摆摊这些难忘的日子,带有弟弟名字的“时刚忘不了”招牌亮相了。
这些年来,姐弟俩凭借高品质的原料、干净卫生的环境和贴心的服务,逐渐在扬州站稳了脚跟,成为了许多扬州人每天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热门美食。
“我们只选用300天以上的公鹅,毛重9-11斤以上,煮鹅用的都是老卤,加上恰好的火候,做出来的盐水鹅相当入味,且有嚼劲。”时翠萍笑着说,只要用心去做,顾客就会认可,这些年来,一天卖出上百只成为了常态,排长龙买老鹅的场面也时常发生。今年春节前后,他们整整忙了一个月,每天卖出盐水鹅800多只。
“十几年了,就爱吃他们家的。”退休前曾在梅岭西路上班的佘奶奶是“时刚忘不了”老鹅的忠实粉丝,她说,以前下班路过摊子,经常买一份带回家,现在退休住得远了,但只要想吃了,下雨天都会专门过来排队购买。
获评省“名特优”小作坊
线上线下结合,努力走得更远
随着顾客越来越多,“时刚忘不了”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先后被央视“一城一味”节目和上海电视台“新旅途”栏目所聚焦。姐弟俩还为“时刚忘不了”注册了商标,并租了门面,开始了外摊里店的新模式。他们位于仪征老家的“时翠萍熟食店”,于2022年获批江苏省“名特优”小作坊荣誉称号。
“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但所有的辛苦都值得!”时翠萍说,时光坚守中,小作坊从最初的4间屋扩建到现在的10多间,并为村里的乡亲父老提供了10个用工岗位,从买鹅、杀鹅、煮鹅、包装、出摊等走上了规模化经营。
“但很多事,我们全家人依然亲力亲为。”时翠萍说,直到现在,她和弟弟依然保持着早起晚睡的生活节奏,用心把控着每一只盐水鹅的品质。另外,姐弟俩的盐水鹅还紧跟潮流,开通了线上销售渠道。
“外卖、微信朋友圈等我们都在做,是我儿子帮忙的,年轻人点子多,接下来他还计划开淘宝旗舰店,让全国各地的朋友都能吃到我们的盐水鹅。”说起未来的新计划,时翠萍满怀期待,她说,她会继续和弟弟沉下心来把每一只盐水鹅做好,让家乡的美食成为更多人“忘不了”的扬州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