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10年出台服务企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2号文件”;连续3年以营商环境为主题召开“新春第一会”,扬州“提升营商环境的任务清单”永远没有“终极版”,只有“升级版”。
昨日大会上,同时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三份清单”,《优化营商环境目标任务清单》、《优化营商环境第一批改革试点清单》和《优化营商环境第一批创新事项清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翻开每一项清单,对应着每一条事项,除了“工作举措主要内容”外,都标明有“分季度完成目标”和“工作专班”明细。
“将年度考核目标,分解为逐月逐季考核,这也是今年工作的一大亮点。”市发改委上述负责人介绍,今年“任务清单”制定过程中,首次构建了实时动态考核体系。在落实文件过程中,围绕上级最新要求,实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清单动态更新;围绕工作实际需要,实现亮点举措和典型经验动态更新;围绕企业主体需求,实现工作目标任务和举措动态更新。
这也意味着今年的“清单”不再是一份静态的年度文件,而是一份“动态更新”的行动方案。通过“动态考核”做到“实时提醒”,让每条任务进展从根本上解决“抓不抓”“实不实”“优不优”的问题。
“优化建设用地供应方式”,成为今年“清单”70条任务事项中的首条。根据分季度完成目标,“二季度,在所有县(市、区)全面推广‘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工作,每个地区至少完成2宗工业用地供应……”这一目标摆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牵头组织的工作专班面前,时间紧、任务重,“优化土地供应方式是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用地成本的重要举措,我们有信心不打折扣完成任务目标。”市自规局负责人表示。
这是一份任务书,更是一份责任状。站在GDP7000亿元的新起点上,“好地方”扬州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争一流、补短板,一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整体战正在全面打响。 记者 孙炎
以更高标准导向更高发展目标
“先进地区、周边城市的成功实践,时刻提醒我们:营商环境差一等,发展就慢一步;干部作风退一格,工作就弱一档。”昨日作风建设大会上,市委书记张宝娟指出,从区域竞争的新动向看,区域竞争就是一场比学赶超的接力赛,本质上也是一场营商环境和干部作风的擂台赛。
2023年,对于全市6个县市区营商便利度指标在全省的考核排名,“清单”在第67条中提出了更高的考核要求:
宝应、高邮、仪征、江都、邗江5个地区在全省63个县(市、区)考核中力争进入前20名;广陵在全省32个城区考核中力争进入前10名;并且要求各地区考核排名与上年度相比进位不少于3位。
此外,在指标方面,开办企业、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办理破产等10个指标力争全省前5位,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2个指标力争全省前3位,跨境贸易、获得信贷等2个指标力争获得满分。
今年“清单”在制定过程中,除了比照14个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外,还专门在比对南京、苏州等先进城市相关指标的基础上,对我市相关目标举措进行了优化提升。
多年从事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第一线,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以往的考核中,从没有像今年的“清单”这样,提出如此明确的标准,“全省63个县区,几乎每一个地区历来都十分重视优良营商环境的建设。我市所有地区要求全部跻身全省前列,这个标准要求非常高。”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昨日交流发言中,宝应县委书记张小辉表示,“全力打造一流环境、锻造一流作风,为今年顺利实现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开票销售分别突破1000亿元的‘双千亿’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以更大力度回应企业关切问题
营商环境好不好,谁说了算?
“必须始终坚持企业家是营商环境的评价者、受益者、推动者这一定位。”市委书记张宝娟在讲话中提到了广大企业发展的三个“迫切”:广大企业迫切期盼有更多解渴管用的要素保障举措,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迫切期盼有更加精准合身的产业引导政策,支持他们创新转型;迫切期盼有更好途径参与政策制定、享受政策“红利”,让他们更有体验感获得感。
坚持问题导向,从市场需求最迫切的难点入手,从企业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改起,“强化(市场)主体感受”作为一项重要举措首次被写进了今年的“清单”中。
如何提高扬州企业家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清单”聚焦了三个满意度:聚焦政务服务满意度,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好差评”;聚焦行业协会商会满意度,按季度发布调查报告;聚焦民营企业满意度,每半年发布营商环境评估告。
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通过‘三个满意度’测评和调查,引导他们在政策标准制定、问题集中反馈、行业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为企业发声、为产业发展代言,真正把营商环境的评价权交给企业、交给社会。”
“既关心我们飞得高不高,更关心我们飞得累不累,这份‘清单’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我们扬州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亚威股份董事长、总经理冷志斌说。
坚持“企业群众需求在哪里,政务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供给到哪里。”扬州市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其龙表示,将不断健全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第三方评估模式,深化“先解决问题再说”首问负责制,实施全过程质量管控制,以用户满意度评价倒逼政务服务质效提升。
以更实举措动态检验结果成效
如何让“清单”为市场主体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扬州给出的答案是:“落实”在日常、“推进”在经常,坚持结果导向,营商环境建设永远在路上。
“要建立健全月度公布、双月调度、季度督查、半年评估、年终考核工作机制,推动营商环境评价与各类巡查、督查、审计有机衔接,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落实。”市委书记张宝娟在会上如是强调。
昨日大会上,同时公布了优化营商环境的“三份清单”,《优化营商环境目标任务清单》、《优化营商环境第一批改革试点清单》和《优化营商环境第一批创新事项清单》。
翻开每一项清单,对应着每一条事项,除了“工作举措主要内容”外,都标明有“分季度完成目标”和“工作专班”明细。
“将年度考核目标,分解为逐月逐季考核,这也是今年工作的一大亮点。”市发改委上述负责人介绍,今年“任务清单”制定过程中,首次构建了实时动态考核体系。在落实文件过程中,围绕上级最新要求,实现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清单动态更新;围绕工作实际需要,实现亮点举措和典型经验动态更新;围绕企业主体需求,实现工作目标任务和举措动态更新。
这也意味着今年的“清单”不再是一份静态的年度文件,而是一份“动态更新”的行动方案。通过“动态考核”做到“实时提醒”,让每条任务进展从根本上解决“抓不抓”“实不实”“优不优”的问题。
“优化建设用地供应方式”,成为今年“清单”70条任务事项中的首条。根据分季度完成目标,“二季度,在所有县(市、区)全面推广‘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工作,每个地区至少完成2宗工业用地供应……”这一目标摆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为牵头组织的工作专班面前,时间紧、任务重,“优化土地供应方式是降低实体经济企业用地成本的重要举措,我们有信心不打折扣完成任务目标。”市自规局负责人表示。
这是一份任务书,更是一份责任状。站在GDP7000亿元的新起点上,“好地方”扬州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争一流、补短板,一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整体战正在全面打响。
记者 孙炎
一图读懂“2号文件”
一、全力打造综合最优的政策环境
(一)土地(牵头部门:市自规局)
1.优化建设用地供应方式。
(二)纳税(牵头部门:市税务局)
2.落实减税降费政策。
3.提升税费服务水平。
4.深化税收协同共治。
(三)获得信贷(牵头部门: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扬州市中心支行、扬州银保监分局)
5.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6.提升信贷服务质效。
7.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四)人力资源(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
8.促进劳动力、人才顺畅流动。
(五)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服务(牵头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9.加强知识产权创造。
10.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11.加强知识产权运用服务。
(六)惠企政策(牵头部门:市政务办、市工信局)
12.优化涉企政策直达机制。
二、全力打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
(七)市场准入和退出(牵头部门: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政务办、市市场监管局)
13.健全市场准入机制。
14.推行注销便利化改革。
(八)开办企业(牵头部门:市政务办、市市场监管局)
15.便利企业开办和档案查询。
16.提升登记规范化水平。
17.探索企业办事“一照通办”。
18.推广电子印章应用。
(九)政府采购(牵头部门:市政务办、市财政局)
19.加强政府采购全过程监管。
(十)招标投标(牵头部门:市政务办)
20.提升公共资源交易服务能力与水平。
21.加强工程招投标事中事后监管。
(十一)公平竞争(牵头部门:市市场监管局)
22.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
(十二)跨境贸易(牵头部门:扬州海关、市交通局、市商务局)
23.推广“两步申报”。
24.推进“单一窗口”建设。
25.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十三)电子商务(牵头部门:市商务局)
26.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三、全力打造高效便利的政务环境
(十四)办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牵头部门:市住建局)
27.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能。
28.实施工程建设项目限时联合验收。
29.加强国有投资项目计价监管。
(十五)政务服务(牵头部门:市政务办)
30.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
31.推广政务服务“云勘验”。
32.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
33.拓展更多服务“跨域通办”。
34.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35.有序推动公共数据共建共享。
36.强化电子证照应用。
37.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向基层集中。
38.加强市县乡村四级“帮代办”服务体系建设。
(十六)获得电力(牵头部门:市供电公司)
39.政企共担接入工程费用。
40.持续压缩电力接入时长。
41.推动电网高质量发展。
42.稳步提升办电便利度。
(十七)不动产登记(牵头部门:市自规局)
43.推进不动产“全市同标、全域通办”。
44.提高不动产服务水平。
45.完善不动产信息共享。
四、全力打造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
(十八)立法(牵头部门:市发改委、市司法局)
46.推动营商环境立法。
(十九)市场监管(牵头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
47.加强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48.强化“双随机、一公开”日常监管。
49.加强各类监管衔接配合。
50.实施包容审慎监管。
(二十)信用监管(牵头部门:市发改委)
51.强化信用监管。
(二十一)办理破产(牵头部门:市中级法院)
52.提升破产案件办理效率。
53.深化府院联动机制。
54.提高破产资产回收率。
55.稳步推进“与个人破产制度功能相当试点”工作。
56.搭建企业破产“一件事”平台。
(二十二)执行合同(牵头部门:市中级法院)
57.提升诉讼服务品质。
58.建立健全多元化涉企纠纷解决机制。
59.提升审判质量效率。
60.提升执行工作质效。
61.完善涉众型犯罪财产处置模式。
62.强化司法公开。
五、全力打造亲商富商的人文环境
(二十三)政企沟通(牵头部门: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发改委)
63.完善政企沟通机制。
64.畅通企业参加涉企政策制定。
(二十四)政务服务专员(牵头部门:市工信局)
65.推进政务服务专员全覆盖。
六、全力强化营商环境组织保障
(牵头部门:市委办、市政府办、市纪委监委、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政务办、市工商联)
66.强化主体责任。
67.强化督查考核。
68.强化改革创新。
69.强化主体感受。
70.强化舆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