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特约| 拉塞尔·贝蒂(Russell Beattie)
芝商所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国投资者的交易中,股指产品交易量的增长非常快,比如迷你纳斯达克100指数等。笔者认为,这些指数产品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它们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帮助投资者获得股票敞口方面的避险。值得注意的是,股指之外的金属和农产品期货方面,中国投资者感兴趣的交易品种则呈现出和中国经济基本面的高度相关性。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机构投资者风险对冲意识增强
亚太地区期货交易量激增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全球期货市场的交易量持续处于高位,这一状态贯穿至2022全年。背后原因也很简单:投资者希望通过交易进行风险管理。
芝商所数据显示,2022年平均每日交易量达到创纪录的2330万份合约,比2021年增长19%。这一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股票指数和外汇产品的增长推动的,与2021年相比分别增长了39%和24%。
2022年,亚太地区平均每日交易量达到创纪录的170万份合约,同比增长27% 。
从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数据来看,2022年亚太地区全年交易量约占全球总量的60%,同比增长65.7%。其中,中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在中国设立的五家本土衍生品交易所中,两家在FIA2022年全球衍生品交易所排名中跻身前十,产品涵盖大宗商品、债券和股票。这受益于中国国内经济增长以及交易所的监管制度和体系不断完善。
但如果是从市场成熟的发展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中国仍有发展空间。按照生命周期来看,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国内交易,第二个阶段是对内交易,第三个阶段是对外交易。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单独开展,第二和第三阶段可以交叉发展。
目前中国期货交易正处于第二和第三发展阶段。
中国国内参与境外交易方面,目前的投资者主要是大型机构,因为它们有较多的风险对冲需求,比如从事出口贸易企业,或者有海外业务的公司或者机构。
对内交易,则主要是指国际投资者通过QFII或者国际中介渠道参与国内市场交易。通常QFII渠道要求会比较高,投资者需要满足明确的考核标准。一般情况下都是大的机构可以满足这些要求,而且他们对于中国风险敞口的避险和交易有比较明确的自己的需求;通过国际中介渠道交易的投资者主要是承接达不到QFII渠道要求,规模小一点的机构或者个人。
未来,中国在亚太市场将会继续扮演一个关键的增长点以及驱动力的角色,一方面,海外机构投资人将依仗中国市场来为他们的全球敞口提供风险对冲,满足避险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机构规模迅速扩大,中国机构的全球风险敞口和风险都在增加,因此将需要更多的对冲工具。
中国投资者青睐的三大投资方向:
股指期货以及与经济挂钩的金属和农产品期货
芝商所数据显示,过去三年,中国投资者的期货交易中,股指产品交易量的增长非常快,比如迷你纳斯达克100指数等。笔者认为,这些指数产品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它们可以以比较低的成本帮助投资者获得股票敞口方面的避险;金属产品方面,交易量比较大的是跟中国的经济基本面挂钩的品类,包括黄金、铜和白银;农产品品类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相关性也非常强,其中大豆期货、玉米期货和豆油期货三个方向,中国投资者交易量最大。
另外,数据显示,亚洲期货交易员正在积极寻找本国以外的其他交易所的投资机会,目的是进行更好的风险管理和价格发现。除了进行期货交易,亚洲投资者对期权交易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对冲风险更有效的一个方式。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寻求国外交易场所投资机会的另一个原因是,部分产品在中国期货市场未上市,而投资者希望利用国际市场实现价格发现。
对比中国期货交易和股票市场以及债券市场规模,可以发现,虽然中国期货市场在逐步地增长,但是从比例上来看,期货交易市场规模远小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至于投资者担心的,期货会否造成市场波动性更强的问题,笔者认为,也许可以从美国的情况找到答案。美国期货市场历史经验显示,如果期货市场有足够的深度和流动性,且生态系统搭建的很完善,它是可以很好的帮助投资者在出现波动的时候进行避险对冲的。在新冠疫情期间,这点在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体现的都比较明显。
也就是说随着衍生品市场向全球化的推进,波动性在不断降低。因为市场参与者,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有机会来对产品进行价格发现。历史经验来看,出现波动性的地方,往往是在那些单个的、隔离的市场。
当然,包含中国在内的全球所有市场的监管者都要积极去打造和发展监管以及治理框架,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保护,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优先事项。
看好中国和印度期货市场未来前景
就亚洲期货市场而言,可以分成不同类型的市场,例如以越南为代表的前沿性的市场(刚开始起步发展);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以及以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市场。每个市场都有自己的投资规则,如保证金政策、监管政策以及对投资者的支持政策等,都不太一样。
但总体来看,中国期货市场现在处于一个非常好的位置,首先中国国内市场非常的庞大,过去几年中国国内的期货交易量有了非常强劲的增长;其次,中国监管层在稳步推动期货市场国际化,并为此积极努力。
另外,我对于印度也很乐观的,与中国类似,印度的交易量同样非常大,其国内市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做得非常不错。同时,印度也有了从国外向国内交易的机制,叫做FPI(外国机构投资者,Foreign Portfolio Investors),相当于中国的QFII,这个机制之下,期货交易量也在不断的上升。
过去的十年印度还进行了一些监管框架上的调整,可以更容易的注册和拿到许可证。目前印度监管层的注意力放在第三阶段,也就是从国内向国外的交易。
(作者系芝商所董事总经理兼亚太区主管。本文已刊发于2月25日《红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