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周刊 特约| 王骅
固收+的兴起源于在资管产品净值化的大背景下,投资者希望能找到兼顾收益和风险的银行理财替代方案。但是今年一度的股债双杀,让在股市和债市同时落子的固收+基金也徒呼奈何,绝大部分固收+产品今年业绩可能收负。那么今年这类产品的运作有哪些成败点,明年投资者对这类产品的布局前景如何?
(资料图)
大金融和资源品轮动配置
是“绝对收益”产品的普遍特征
尽管固收+基金以绝对收益作为目标,但由于配置了部分风险较高的权益资产,因而产品净值波动相对纯固收类产品必然有所放大,权益持仓也是固收+基金业绩差异化的最显著根源。结合历史业绩,安信稳健增值、华泰柏瑞新利等连续多个季度都能保持正收益,绝对收益特征明显的基金持仓更值得市场关注。
以安信稳健增值为例,基金长期持有一定比例的债性转债,与此同时股票端也长期重仓万科、保利、平安、招行在内的大金融板块,今年以来基金新进了中国海油,增持了海螺水泥等上游周期品,可以说除了历史曾经配置过一段时间隆基绿能、美的集团等少数中游制造业公司,基金绝大部分时间重仓的方向都集中在上游周期和大金融板块,几乎不持仓新兴产业板块,股票特征明显偏向稳健低波动和高股息属性。
华泰柏瑞新利在2020年更换董辰和郑青两位基金经理后,持仓更偏重于上游周期和中游制造板块,尤其在今年增持了包括中金黄金、招商南油在内的资源品股票,其中招商南油在纳入重仓的二季度涨幅高达110.99%,更多的上游板块持仓也是基金今年以来收益达到3.93%的主要原因。和华泰柏瑞新利类似的是招商安庆,在2021年之前持仓方向也趋于大金融,此后上游周期品的权重开始增高。
一般说来,由于TMT板块波动较大,绝大部分固收+基金都较少配置,如果考虑这类基金绝对收益属性,分红比例较高的大金融板块几乎成为首选。但是结合以上在今年依然保持“绝对收益”的产品,适时在大金融、上游周期和中游制造之间轮动对收益稳定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它们大多从2021年起顺势加仓周期性板块,减小大金融板块的配置,那么在今年地产、油服等细分板块均出现较大反弹的背景下,未来行业的轮动可能更加考验固收+基金经理的判断。
预期变动带来股债波动提升
资产配置更需灵活调整
除了持仓,今年以来对固收+产品冲击更大的还有政策调整带来的宏观变量快速扭转,过去固收+控制回撤的一个天然原因就是股债长期的负相关性,但是负相关本身在不同的市场环境下也是一个会变化的值,今年股债的同向回撤对固收+产品的运行造成了较大压力。
实际上,绝大部分固收+产品的股票仓位是按照其风险收益特征设定的一个中枢值,加上部分产品是由权益和固收两位基金经理分别管理头寸,所以产品并不会进行大开大合的仓位管理,在受到诸如今年多次的股债双杀时,这类产品本应体现的“反脆弱”能力也出现失效。
部分今年跌幅较少的产品也在股债配置层面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广发安享就在运作阶段表现出了十分明显的择时操作,2022年以来股票仓位接近于零,也保证了基金在股市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全年的正收益,11月出现的短暂回撤也更多是债市集中调整所致。
展望2023年,由于宏观经济修复路径的不确定,可能还会出现预期变动带来股债波动的提升,目前看股市的情绪修复较为确定,且前期为大盘价值托底,但是债市利率在经历冲击后,暂时还未脱离高波动状态。因此固收+产品明显能否获得绝对收益的另一要点,就是能否在波动提升的宏观环境中做好股债比例应对。
最后,引起今年固收+剧烈调整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包括银行理财、纯债基金、固收+基金在内的净值化理财产品表现出现大幅波动,引起的产品加速赎回导致市场负反馈加剧的情形。固收+产品在负债端的不稳定性同时也影响着基金经理的投资过程,所以作为投资者除了寻找优质产品,对于固收+产品的认知也应该结合今年产品整体表现更深一层。
固收+基金并不能完全替代过去的银行理财,如果可以接受这类产品是“收益长期可以超越理财”且“尽量小幅回撤”,那么固收+产品在中长期的大部分时刻还是适合的,但是大部分时刻并不等于任意时刻,当发生极端情况时,固收+仍然还会面临困境。在未来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中,如何在较高收益和收益的确定性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在众多固收+产品中创造更符合“绝对收益”目标的产品以符合投资者的要求,是管理人需要关注的问题。
(作者系上海某券商基金分析师。本文已刊发于12月24日《红周刊》,文中提及基金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