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快讯 > >> 正文

两人干了八年,干出一个盛世

来源:腾讯网    2023-08-25 16:06:42     作者:    

两人干了八年,干出一个盛世

说起姚崇、宋璟这对名相CP,唐朝史官对他们有不同的评价。《新唐书》记载:“唐史臣称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


(资料图)

用流行的话说,姚崇是个善于应变的E人,宋璟是个性格内敛的I人。

在史书上,姚崇、宋璟经常和唐玄宗李隆基绑定在一起,二人辅佐唐玄宗,共同缔造了开元盛世。

实际上,早在唐玄宗的爸爸唐睿宗复位时,姚崇、宋璟就曾同朝为相,有过一次短暂合作。

当时,唐睿宗的妹妹太平公主气焰熏天,威胁皇权。性格迥异的姚崇、宋璟表现出了一个共同点,即不畏权势、直言敢谏,他们密奏睿宗,请求命太平公主出居东都。

结果,姚崇、宋璟遭到太平公主的报复,一同被罢相,贬为地方刺史。

直到年轻的李隆基即位,姚崇、宋璟的仕途迎来转机,成就了一段明君贤臣的千古佳话。

唐玄宗画像。图源:网络

01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29岁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领亲信发动“先天政变”,干掉了姑姑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自武则天以来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至此归于稳定。

这一年,唐玄宗改年号为“开元”

开创新纪元,是新皇帝的雄心壮志。

在这场残酷的政变后,唐玄宗率领文臣武将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举行了盛大的阅兵,集结大军20万,以此树立权威。

此时,姚崇正在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任上,作为地方官,他得到了唐玄宗召见。

当时,64岁的姚崇已经是五朝老臣了。

一个彪炳史册的盛世,从这次会面悄然开启。

姚崇画像。图源:网络

姚崇生在高官之家,本名姚元崇,开元年间为避讳改名为“姚崇”。

年少时,姚崇做过唐高宗长子李弘的“挽郎”,所谓挽郎,就是权贵出殡时负责牵引灵柩唱挽歌的少年。李弘英年早逝,其父母唐高宗和武则天以天子之礼将他下葬,而姚崇的父亲姚懿是唐高宗时期的重臣,小姚崇才有机会在这个国葬级别的仪式中露面,由此进入仕途。

姚崇以“开元名相”的头衔广为人知,但,姚崇的仕宦生涯大部分是在武则天时期,他先后担任宰相十多年,只有四年处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可以说,姚崇是武则天一手提拔的人才。

武则天当政时,重用周兴、来俊臣等酷吏,用严刑峻法排除异己,导致很多大臣被判处谋反叛逆之罪,含冤而死。

周兴、来俊臣死后,武则天却装出一副无辜的样子,对大臣们大发感慨,说以前周兴、来俊臣审问大臣,很多人都犯了谋逆之罪,现在他俩死了,却再也没有人谋反了,这是咋回事啊?

群臣皆不敢言,只有姚崇站了出来,对武则天说:“这些年来,被告发谋反而家破人亡的大臣,都是因为遭受严刑拷打才被迫承认的。那些告发者为了功名利禄,无所不用其极,对无辜者的陷害,远甚于汉朝的党锢之祸。”

对于为何没人敢为犯人翻案,姚崇说道:“即便陛下派侍臣去重审,他们也不敢替别人翻案,因为害怕下一个被构陷的就是自己,故而没有一个人敢说实话;那些被陷害的大臣也不敢翻供,因为一旦翻供,又是一番刑讯逼供,只能承认自己有罪。这都是酷吏们制造的冤假错案。现在周兴、来俊臣已经被处死,我敢以一家老小百口人的性命做担保,内外官员没有人会谋反。”

姚崇的一番话,既体现了高超的情商,将武则天时期残害大臣的罪恶全部推给酷吏,让领导有个台阶下,也表现了他的担当,愿“以一门百口保内外官无复反者”

于是,武则天更加重用姚崇,任命其为凤阁鸾台平章事(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神龙政变(705年)后,一代女皇武则天很快走到生命的终点。满朝大臣都在庆贺唐朝复辟,唯有姚崇痛哭流涕。

拥立唐中宗复位的张柬之曾得到姚崇的举荐,但他看到姚崇这副样子,不禁讽刺道:“今天是哭泣的日子吗?我看阁下要大祸临头了。”

姚崇却不忘旧主之恩,说:“我侍奉则天皇帝多年,现在突然辞别,由衷感到悲伤。昨日诸位诛杀凶逆(指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是臣子本来应该做的,岂敢言功;我为旧主悲泣,亦是臣子应有的节操。如果因此获罪,也是心甘情愿。”

姚崇也参与了神龙政变,却在之后表现出不忘旧主的忠心,这其实是一种政治智慧。

刚复辟的唐中宗对姚崇的行为很不爽,便将其贬出京城。此时,武氏的势力依然强盛,随时有反扑的可能。

不久后,武则天的侄儿武三思得到中宗和韦后的支持,对之前发动政变的功臣进行清算,立下大功的张柬之不得善终,姚崇却逃过一劫,之后被征召回朝,到唐睿宗时再度拜相。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对此评价道,姚崇是“以一涕谢诸武而远引以出”

姚崇是一个多谋善变的官员,在唐周交替之际的混乱局势中独善其身,又保全了名节。历经几十年宦海沉浮后,他将一身才学凝结成十条对策,献给唐玄宗李隆基。

02

先天二年(713年)大阅兵后,唐玄宗召见时任同州刺史的姚崇,君臣畅谈天下大事,聊得很嗨。

唐玄宗当面对姚崇说:“卿应该当宰相来辅佐朕。”

姚崇却没有欣然接受,他进京后,呈上著名的《十事要说》,说:“臣提出这十件事,请陛下参度是否可行,如果做不到,臣就请辞。”

姚崇的《十事要说》,即当时唐朝所面临的十大问题,以及对应提出的十条意见:

一、“垂拱以来,以峻法绳天下”,武则天以来,滥用严刑峻法治理天下,陛下能否施行仁政?

二、“朝廷覆师青海,未有牵復之悔”,朝廷在边疆用兵遭遇失败,却始终不肯接受教训,陛下能否不再贪图边功?

三、“比来壬佞冒触宪纲,皆得以宠自解”,皇帝的宠臣触犯法律,往往凭借皇帝的宠信而逃脱制裁,陛下能否依法惩处宠臣?

四、“后氏临朝,喉舌之任出阉人之口”,陛下能否禁止宦官干政?

五、“戚里贡献以自媚于上,公卿方镇寖亦为之”,皇亲国戚、朝廷大臣、地方官员在赋税之外还搜刮民脂民膏献给皇帝,陛下能否拒绝大臣们的献媚?

六、“外戚贵主更相用事,班序荒杂”,陛下能否罢免担任要职的皇亲国戚,禁止公主过分参与政事?

七、“先朝亵狎大臣,亏君臣之严”,陛下能否按照应有的礼节尊重大臣?

八、“燕钦融、韦月将以忠被嘴,自是诤臣沮折”,这两位大臣因进谏获罪,言官从此不愿诤谏,陛下能否广开言路纳谏?

九、“武后造福先寺,上皇造金仙、玉真二观,费钜百万”,前朝大肆修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陛下能否禁止大肆营建寺庙、道观?

十、“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国家为甚”,这些是历史上外戚专权的教训,陛下能否避免外戚篡权乱政?

姚崇的《十事要说》列举了帝国出现的各种危机,更拽的是,他对唐玄宗放出狠话,这十条建议你要是有一条不采纳,就不要任命我当宰相了。

对此,唐玄宗斩钉截铁地说了四个字:“朕能行之。”

唐玄宗的新政以姚崇的《十事要说》为标志,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姚崇是个精明的政治家。

拜相后,他先试探唐玄宗的意图,每当有郎官需要任命时,就去询问唐玄宗的意见。

在唐玄宗看来,一般官员的升迁,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因此,每次姚崇来问他意见,唐玄宗就仰头看天,置若罔闻。

姚崇很尴尬,不知唐玄宗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好满怀疑虑回到府中。

唐玄宗的心腹宦官高力士看在眼里,就问皇帝:“陛下初理万机,宰相前来奏事,应当回答可否,怎么一言不发呢?”

唐玄宗淡定地说:“朕任命姚崇处理政事,大事自然应该共同商议;可像任命郎吏这类小事,也要一一来烦朕吗!”

高力士明白其中用意,便将此话告诉姚崇。姚崇听闻,恍然大悟,从此放心大胆施政,不再有所顾虑。

有学者认为,唐玄宗开元年间,为了推行新政,对唐朝的集体宰相制度进行了改革。唐初,三省六部权力制衡,将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执行分散到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而到唐玄宗时期,虽然仍保留了2-3名宰相,但以其中一位为主,作为实质上的“首相”。

开元初年,姚崇被赋予特权,按照他提出的《十事要说》,使朝政焕然一新。

唐玄宗画像。图源:网络

03

唐玄宗即位之初,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俸禄却年年增加,财政日渐拮据。

开元二年(714年),各地发生饥荒,国家财政雪上加霜。姚崇借此机会,上书请求裁减官吏,以缩减财政支出,缓解饥民问题。

在唐玄宗的支持下,具体的做法为:废除员外、试、检校官,此类官员除非有战功或皇帝的特别任命,吏、兵二部不得放授;废除“斜封墨敕官”(一种非正式任命官员),铨选官员权归紫微(即中书省)、黄门(即门下省)二省及吏、兵二部;撤销、合并闲散司、监、署十余所,如此一来,“大革奸滥,十去其九”

整顿吏治,是姚崇推行新政的重要举措。这也体现在他所写的《五诫》中(包括《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辞金诫》《冰壶诫》)。

在《五诫》中,姚崇认为从政人员应该有“正直”“明廉”“谨身”的赤子之心,要如冰壶一般,“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也要学习明镜,“内涵虚心,外分朗鉴,物不可以匿诈,体无得以逃形”,还要像秤一样,“不差毫厘,使锱铢不惑,轻重无疑,智不能矫,愚不能欺,存信去诈,以公灭私,无偏无党”,等等。

早年的唐玄宗深受姚崇吏治思想的影响。

开元四年(716年),有人举报,当年的铨选有人徇私舞弊,选出的县令都是滥竽充数之徒。

唐玄宗得知此事后,特意在宣政殿接受新官员谢恩时,考察这些即将到各地为官的新县令。

他问新县令们,有何治民方法,很多考生竟然答得不知所云,只有一个叫韦济的官员成绩优异,被任命为醴泉令,另外有二十多人勉强合格,改授他职,剩下四十五人不合格,都被遣散回乡。

此外,姚崇还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开元初年,连年发生蝗灾,这是饥荒的来源之一。

有些官员认为,蝗虫是天灾,非人力所及,只有请皇帝修养德行,方能消除灾祸。

还有的官员认为,“杀蝗太多,恐伤和气”,也就是说,不能杀生。

这些说法都很扯淡。

假如龙门石窟的大佛不是照着玄宗他奶奶雕凿的,真应该换这些圣母心的官员坐上去。

这一次,老姚崇依然力排众议,他说:“如今蝗虫遍布山东,河南、河北之人,流亡殆尽,岂可坐看它们把粮食吃光,就算不能全部除掉蝗虫,也好过养着它们形成灾害。”

开元三年(715年),唐玄宗采纳姚崇的建议,命各州县积极捕蝗。由于当时技术有限,无法消灭蝗虫,但好在及时治理,“连岁蝗灾,不至大饥”

姚崇手书“藩篱”拓片。图源:网络

04

重回相位的姚崇已经年近七旬,却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

在此期间,姚崇推荐另一名大臣卢怀慎为同紫微黄门平章事(开元元年改名,五年复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担任自己的助手。

与雷厉风行的姚崇相比,卢怀慎平时唯唯诺诺,很多大事都由姚崇定夺,时人称为“伴食宰相”。

卢怀慎为人老实,却与姚崇配合默契,一同维护了中枢机构的团结,这也有利于开元初年政策的推行,而且他是个清廉的好官,后来去世时家无余财,只有个老仆人卖身为奴,给他办丧事。

卢怀慎对姚崇惟命是从,可能也因为他亲眼见识了姚崇过人的执政能力。

姚崇有个儿子不幸早逝,为了给儿子办丧事,姚崇请了十多天假。

卢怀慎独自一人面对纷至沓来的政事,忙得天昏地暗,怎么都做不完,实在hold不住,只好去向唐玄宗请罪。

唐玄宗倒是个好老板,安慰老卢说:“朕把天下事托付给姚崇,你只需要坐镇即可。”

过了十几天,姚崇总算回来了。看着堆积如山的文件,姚崇没费多少工夫,全部解决。

老宰相不禁要叉会儿腰得瑟一下,他问一旁的紫微舍人(即中书舍人)齐浣:“我的才能,比管仲、晏婴如何?”管仲、晏婴,都是春秋战国时的名臣。

齐浣说:“管、晏之法,虽不能传诸后世,但在其执政时期能够一直保持。公所制法令则需随时更改,从这一点来看似乎不及二人,但不失为‘救时之相’。”

姚崇将笔投掷到一边,大喜道:“救时之相,岂易得乎!”

这就是,姚崇“救时宰相”之称的由来。

姚崇为唐玄宗制定治国大纲,奠定了治世的基础,至此已完成他的政治使命。

尽管唐玄宗赋予宰相特权,使三省行政更为高效,但作为一代雄主,他一定不会让相权凌驾于皇权之上。

当唐玄宗发现姚崇已经实现他的价值后,君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姚崇主持朝政4年后,发生了两件事:

先是有人告发姚崇的两个儿子收受贿赂,豢养宾客,有图谋不轨的嫌疑;

接着又有人弹劾姚崇的亲信赵诲收受胡人贿赂,玄宗派人对赵诲进行审讯,判处死罪,由于姚崇尽力营救,才改为杖责一百,发配岭南。

姚崇明白,皇帝对自己的态度发生变化了,他一改平时的直率作风,变得惶恐不安。

齐浣看出上司的忧虑,暗示他该辞去相职,安度晚年。

开元四年(716年),在姚崇多次请辞之后,唐玄宗罢免其相位,改授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

此后,姚崇过上了退休生活,5年后寿终正寝,生前享尽荣华,死后追赠荣誉,谥号“文献”。

姚崇能在武则天、唐玄宗这样猜忌多疑的君主手下享尽荣宠,并全身而退,可见其过人的政治头脑,就连他的逝世,也颇有智者的风采。

开元年间,姚崇最大的政敌之一是张说,后者是李隆基为太子时的侍读,地位很高,也当过宰相,曾反对唐玄宗任命姚崇为相。

72岁的姚崇临终前,想要算计一下张说,就对儿子们说:“我去世后,你们去请张说来为我写碑文。张说平日与我不和,一定不会答应,但出于同僚关系,他必定会来家中吊唁,到那时,你们就把我平生收藏的古玩、珍宝摆出来。

张说最喜爱这些器物,倘若他看了不为所动,你们就要提防他报复,做好面对灭族之灾的准备;要是他左顾右盼,爱不释手,你们便把这些宝物送给他,请他为我撰写碑文,他很难拒绝。

等他把碑文写好后,你们即可呈送陛下过目,再迅速刻到石碑上。老张遇事没我这么机敏,几天后他觉得事情有问题,后悔为我写碑文,一定会来讨回,你们就跟他说碑文已经报请皇帝批准,他也就无计可施了。”

姚崇去世后,张说前来吊唁,姚崇的儿子们依计行事,张说的反应果然和姚崇预料的一样,他接受姚家的礼物,撰写了碑文,文中称颂姚崇的功绩。

几天后,张说觉得事情有些蹊跷,派人去向姚家要回碑文,说是要做修改。结果,姚崇的儿子回复道,已经上奏皇帝,碑都刻好了。

张说终于看出来这是姚崇的计谋,感慨道:“死姚崇犹能算计活张说,现在才知道我和姚崇相比还是差得远了。”

05

姚崇辞去宰相之职时,推荐了一个继任者,他便是宋璟

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如此评价姚崇让贤:“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宋璟比姚崇小13岁,喜欢犯颜直谏,早年怼过武则天、唐中宗、太平公主,因此多次被贬为地方官。

当唐玄宗派人前去征召时,宋璟正在广州都督任上。

唐玄宗派来迎接宋璟入京的宦官叫杨思勖。此人是唐玄宗的心腹,曾追随其发动政变,在开元年间地位一度超过高力士,一般的官员都拼命地想要巴结他。

然而,宋璟表现出了秉公任直的性格,一路上连正眼都没有看杨思勖几眼,也没说几句话,与皇帝的亲信宦官保持距离。

杨思勖感到很纳闷,可能觉得自己受到轻视,进京后找唐玄宗告状,可唐玄宗反而对宋璟刮目相看。

姚崇有一个“救时宰相”的名号,而宋璟在当时也有个外号,叫“有脚阳春”。意思是说,宋璟每到一个地方为官,都爱民恤物,受到朝野上下的赞美,说他如阳春一样温暖万物。

在广州期间,宋璟克己奉公,政绩出色,比如他见当地人以竹茅为屋,容易引发火灾,于是教人烧瓦建房,减少火灾的隐患。

宋璟入朝后,广州人为宋璟立碑,称颂他为官时的功德,以为宋璟会为此感到欣喜。

没想到,宋璟知道这事儿后,专门上书唐玄宗说:“立碑称颂是为了传德载功,臣治理广州的成绩还不足以立碑,广州人因为臣作了宰相,所以作过度溢美的言辞,徒然变成谄媚之词。陛下如果要厘正这种风气,请从臣开始。”

之后,宋璟亲自说服当地吏民,请他们砸毁了为自己立的碑。

不同于姚崇临机应变的风格,宋璟为官,更侧重于“守法持正”,即严格执法、坚持公正。

《资治通鉴》将姚崇、宋璟与贞观年间的“房谋杜断”并称,认为姚、宋二人志向节操不同,却先后为相,齐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盛世:

姚宋相继为相,崇善应变成务,璟善守法持正。二人志操不同,然协心辅佐,使赋伇宽平,刑法清省,百姓富庶。

唐玄宗同意让宋璟接替姚崇,正是看重他恪守法度的执政特点。

开元初年,姚崇善于应变,故能理顺天下事务,依据《十事要说》推行一系列措施。后继者宋璟只要按照其既定方针,坚持天下正道,就能让大唐帝国继续走在上升的道路上。

这可说是,唐朝版的“萧规曹随”。

宋璟画像。图源:网络

06

宋璟不仅延续了姚崇的政策,也把自己的正直作风带到了朝堂。

宋璟为相时知人善任,举荐的都是具有务实精神的官员,而且对阿谀奉承之辈深恶痛绝。

当时,有人向宋璟引荐了隐士范知睿,并转呈其文章《良宰论》。

宋璟为人“好学,工文辞”,他拿起范知睿的文章认真阅读,起初觉得其文理通顺,议论深刻,写得不错。

可是读到后半部分,宋璟发现文中有很多奉承的话,譬如范知睿吹捧宋璟,说他胜过古代的晏子、张良,以及太宗朝的魏征、房玄龄,说天下一片太平,都是宋璟的功劳。

看到这里,宋璟不禁皱起眉头,当即在上面写了一段批语:“观其《良宰论》,颇涉佞谀。山人当极言谠议,岂宜偷合苟容!文章若高,自宜从选举求试,不可别奏。”

这是说,范知睿以隐士自居,更应该直言相谏,不可溜须拍马,既然他文章作得好,就去参加科举考试,不该私自献文,以希望得到我的特殊任命。

为官正直的宋璟,提倡开明的政治风气。

作为唐玄宗信赖的宰相,宋璟却不愿独享君臣密议的权利,他上书提出几项改善措施:

恢复唐太宗贞观时期的开明制度,大臣奏事时,谏官和史官必须在场,以作记录,匡正过失;

各部门长官奏事,御史弹劾百官,应该公开其文,避免有小人进谗言,也表明皇帝虚心纳谏的态度。

唐玄宗对此表示同意,从此规定,除了特别的机密要事外,其余都按宋璟拟定的规章办事。

史书称赞宋璟,“风度凝远,人莫涯其量”,就连唐玄宗都佩服他刚毅正直的品格。

在一次宴会上,唐玄宗要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宋璟。金箸,也就是金筷子,是皇家御用之物,一般不会轻易赏赐他人,这让宋璟感到惊讶,一时不知所措。

唐玄宗见宋璟迟迟不敢接受,就说:“我所赐之物,并非赐金于爱卿,而是赐箸于卿,以表彰你为人正直啊!”

宋璟影视形象。图源:电视剧照

帝王之言,虚实难辨。

唐玄宗任用宋璟为相时,赞赏其忠直,可等到宋璟罢相,却下了另一番定论,说:“彼卖直以取名耳。”

宋璟的宰相生涯,面临着与姚崇同样的问题。

作为姚崇政策的继任者和执行者,他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过度集权的宰相,无论怎样谨慎,都摆脱不了皇帝的猜忌,更何况宋璟不会拍马屁,为人比较正派,难以亲近唐玄宗。

开元八年(720年),宋璟及其属下处理天下泛滥的“恶钱”(指民间流通的质料低劣的钱币),政策失当,遭到抨击。

为了平息舆论,居相位四年的宋璟引咎辞去相职。

此后,宋璟逐渐退居二线,以元老的身份得到唐玄宗的尊敬,每次他上书进言,唐玄宗都表示接受,将其“所进之言,书之座右,出入观省,以诫终身”

此次罢相的17年后,宋璟在洛阳的私宅中驾鹤西去,追赠太尉,谥号“文贞”。

开元初年,姚崇、宋璟先后为相执政,时间加起来不到8年,却让曾经政治动荡的大唐王朝,走向了通往巅峰之路。

唐玄宗也知道,盛世即将到来,早年虚心纳谏的他,逐渐变得好大喜功。

开元十一年(723年),姚崇昔日的政敌张说返回朝中,重归相位,被任命为中书令。

张说作为开元年间名臣,在政治上也有很多贡献,但他另一身份是执掌文坛三十年的“当朝师表,一代文宗”,显然不同于姚崇、宋璟等实干派。

唐玄宗重用文坛领袖张说,有招揽文人粉饰太平的嫌疑,被一些人认为是其执政理念的转变。

张说上台后不久,朝廷设立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请来徐坚、贺知章等文人雅士著书立说,歌颂君王,称赞盛世。

随后又由张说主持,在百官、贵戚及外邦使者的见证下,举行了封禅泰山仪式,以颂扬唐玄宗的功绩。

张说主政的另一个大胆举措,是在唐玄宗的同意下,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是三省长官会谈协商的办公地点,改为中书门下后,变成了正式的官署,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宰相集权由惯例成为制度。

如此,容易造成宰相独裁,君明臣贤,则开创盛世,反之,则滋生弊端。

唐玄宗时期宰相集权化的最终产物,一个是在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接替为官清正的张九龄担任中书令的李林甫,他把持相位十几年,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另一个在杨贵妃得宠后跻身朝堂,身兼四十余职的杨国忠,他小人得志,才能平庸。

开元盛世,逐渐演变为天宝时期的重重危机。

中唐以后,有中兴之志的唐宪宗对开元盛世向往不已,曾经问大臣:“玄宗之政,先理而后乱,何也?”

对此,大臣回答道,唐玄宗用姚崇、宋璟则理,用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

参考文献:

[后晋]刘昫:《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

[宋]王溥:《唐会要》,中华书局,1955

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更多

科技新闻

+更多
wps不能上传10m以上的ppt怎么办?WPS文件收集功能怎么用?
wps不能上传10m以上的ppt怎么办?方法一:开通WPS会员,替自己的云空间扩容。方法二:注意自己的文件大小,普通用户的文件一定不要超过10M,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