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两会·青年说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发,特别是夺命悲剧的发生,让人痛心。网暴宛如黑洞,施暴者隐匿,受害者陷落,制裁与追责困难。网暴摧毁着当事人的生活,也挑战着社会秩序与网络平台的治理水平。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李东生就网络暴力治理问题提出三点建议,直指网络暴力治理的痛点问题,得到不少网友支持。
没有法治,就没法儿治。治理网暴,需要通过看得见的法律追责,一个都不放过,让人们真正认识到网暴的荒谬与不公。
长久以来,网暴之所以屡禁不止,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们参与网暴时的“无意识”。在网暴形成之初,除了蓄意挑拨、挑起对立以获得利益的施暴者,更多的参与者往往认为自己只是出于朴素的“正义感”与“正确性”,对事件当事人进行指责和批判。将口诛笔伐当成“正义审判”,将参与网络暴力的过程视作为正义“布道”,从而获得合理性确权,这也是为何在一场网络暴力“反转”后,之前的施暴者往往会成为下一场网暴的受害者。网暴是否应该被抵制,并不取决于被网暴者的“罪行”是否成立。网暴本身就是一场侵犯他人尊严、名誉、利益的行为,是一种打着“替天行道”旗号、行情绪宣泄之实的做法,有违法治精神,更不要说施暴者自以为是“道德高地”的站位很多时候并不代表真正的正义,而只是不完整的事实呈现和狭隘的个人立场的产物。
李东生代表的网暴立法建议得到热烈响应,说明公众对网暴已忍无可忍。无论是专门立法,还是重拳出击,都是在不断宣示网络时代的规则底线。网暴绝不可能是维护正义的正确路径,网暴没有任何正义性。将社会运行纳入法治框架之下,一切罪恶都需要接受法律的审判,任何具有貌似正当理由的暴力与犯罪皆不例外。
具体说来,降低维权成本和线上线下双重管制是依法治暴的重要举措。由于线上证据留存的难度较高,案件取证和审理周期较长,很多人对依法维权望而却步,或者还未等到维权结果就已经不堪重负。李东生代表所提出的降低取证难度、建立快速举报通道等建议,能有效降低受害者维权成本,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律制裁“跑不过”网络施暴的问题,让正义不再迟到。另外,对于施暴者的制裁不仅在现实中要依法进行,也应在平台和网络世界中展开。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责任账号主体进行禁言、封号等管控,是明明白白地告诉每一个网络使用者,即使是虚拟身份也无法逃脱责任。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还是虚拟世界的账号主体,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行承担责任。现实与虚拟的双重身份应当是责任统一的,不能一边接受着现实的惩罚,一边继续在网上不断收割流量。双管齐下治理,网上网下都受到严惩,也是让“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得到真正实现。
在网暴面前,道德自律与呼吁是重要的,但事实证明,其作用有限。我们必须通过法律的牙齿宣示和传递这样的共识:网暴没有任何一点儿正义性,必须通过法律手段制止暴力,重塑清朗的网络生态。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指导教师:曹林)
《中国教育报》2023年03月06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