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国内 > >> 正文

一位读者的深情 一场集报的接力 天天快讯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2023-07-01 16:10:43     作者:    

罗永庚老人在看报纸。


(相关资料图)

罗永庚收集的《扬州日报》。朱轩卿 摄

每天清晨,打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卷闸门,广陵区汤汪街道九龙花园社区党总支书记窦迪总会瞥一眼,看看当天的《扬州日报》和《扬州晚报》有没有投递到位。阅读完当天的报纸后,窦迪总会小心翼翼将报纸整理好,带至二楼“罗永庚工作室”,摆放整齐。这一集报的习惯,已坚持三年有余。

如今,九龙花园社区的“罗永庚工作室”里,整齐摆放着《扬州日报》复刊以来每一期报纸,总份数早已过万。翻开泛黄的报纸,犹如劈开饱经沧桑的乔木,看见的是年轮,读懂的是历史。

“报纸就是他的命根子”

九龙花园社区收集《扬州日报》的“传统”,和一个人分不开。大家都称呼他为“罗老”。

“罗老”名叫罗永庚,退休前曾任原汤汪乡副乡长。他的一大爱好,被周围人所熟知——收集报纸,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人们都称呼他为“报痴”。

“报纸就是他的命根子!”罗永庚的妻子、今年81岁的丁淑芳如此评价“罗老”。在丁淑芳的眼中,罗永庚饭可以不吃,但《扬州日报》不能不看。

丁淑芳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他们一家在拆迁前,居住在原汤汪乡的蔡坝。“我们家铁皮门上有一个窟窿,窟窿里有他专门做的铁皮箱,方便‘小红帽’投递报纸。”丁淑芳回忆,有一回“小红帽”投递报纸时,手一滑,报纸并未落进铁皮箱,掉落在地面上。恰巧前一天下过雨,地面上还有积水,报纸被浸湿了,字迹模糊不清。回到家的罗永庚懊悔不已,立刻骑上自行车去图书馆,读完了当天的《扬州日报》才回来。

“他对《扬州日报》的感情,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丁淑芳说,罗永庚每天都会收集报纸,对待报纸的要求达到了严苛的地步。

“少一张都不行!”丁淑芳说,“他会仔细核对版面,缺少一个版面,哪怕饭不吃,也要去把报纸买回来。”

在罗永庚原来的家里,专门腾出了一间屋子,存放报纸。丁淑芳称这间屋子为“报纸室”:“里面有他专门打的书架,分门别类摆放着各个年代的报纸。”

罗永庚收集报纸的爱好,自和丁淑芳结婚起就一直保持着。“我们是上世纪60年代初结婚的,他那时就喜欢看《扬州日报》,可惜‘文革’期间停刊了。1983年《扬州日报》(当时叫《扬州市报》,1986年恢复原刊名)复刊后,他每期必看,每期必收集。”丁淑芳说,这些年罗永庚收集的《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总数有两万余份。

“每期必看,每期必收集”

在九龙花园社区“罗永庚工作室”里,按年代顺序摆放着1983年以来的《扬州日报》《扬州晚报》。“罗老原来的家拆迁后,‘报纸室’就搬到了社区,我们成立了‘罗永庚工作室’,供社区居民群众免费阅览。”窦迪说。

记者注意到,书架上有一叠2019年的《扬州日报》。“这是罗老本人收集的最后一年的报纸。”谈起罗老近些年的身体状况,窦迪不免感伤。

2019年,时年83岁的罗永庚突然栽倒,去医院被诊断为脑中风。此后,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记忆逐渐丧失,也无法与人正常交流。读书阅报,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虽然身体有恙,但当记者提及《扬州日报》时,收集了一辈子报纸的罗老,眼睛里泛着激动的泪花。老伴丁淑芳赶忙替他“翻译”:“与《扬州日报》打了一辈子交道,你提到《扬州日报》他很激动。”

社区接过“接力棒”收集报纸

“罗老身体有恙,但他集报的传统,我们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窦迪指着半人高的报纸说,这是2020年以来,三年多的《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我们按照罗老的要求,一份都没丢。”

“目前,社区把三年多来每一份报纸保存下来,下一步要像罗老一样,按照出版的时间顺序,一份一份归纳整理好,装订保存。”窦迪表示,在罗老的感染下,社区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养成了读报、集报的习惯,“看到报纸我们都想着把它收集起来,不会随意丢弃。”

报纸是历史的见证。若干年后,翻着泛黄的报纸,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隧道,穿越时光机,回到过去。窦迪说,集报这一“传统”,社区已接过“接力棒”,并将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

通讯员 朱正国 郭韩宇 记者 朱轩卿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更多

科技新闻

+更多
苹果手机手电筒打不开图标灰色?iphone手机备忘录扫描怎么导出?
苹果手机手电筒打不开图标灰色?苹果手机的手电筒灰色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1 控制中心快捷方式被禁用:在iOS 11及之后的版本中,苹果加入 [详细]